王強—別把英語當知識來學
1984年獲北京大學英國語言文學系學士學位,后留校任英語系助教,講師。1987-1988年任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英語系訪問學者。1990年自費赴美留學。1993年獲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計算機科學碩士學位。1994年進入美國著名“貝爾傳訊研究所”工作,任軟件工程師,曾獲“貝爾傳訊研究所”。1995年部門“成就獎”。
給人印象最深的有以下三點:
1、他的幽默能力,他的演講從始至終笑聲不斷,并且他的幽默絕對不是低級趣味的那種,聽他的演講是完全可以在愉悅中學到知識,明白很多深刻的道理。
2、他的閱讀能力,根據俞敏洪老師的說法,王強老師的藏書達至少五萬多冊。即使每本書平均成本人民幣二十塊,王強老師的書本費用就是一百多萬。所有領導者都是閱讀者,王老師也不例外。
3、學習英語主要是學習老外的思維能力。太對了,兩個中國人如果兩人的思維和知識面不同,肯定也沒有太多的渴望交流很長時間,在現實生活當中我們有時面對一個陌生人或者差距太大的人,根本無法交流,原因不是我們不會講普通話,而是兩人的思維不同。
1996年10月回國,加入北京新東方學校創業團隊,先后設計并啟動了新東方學校的英語基礎培訓課程、實用英語學院課程以及計算機培訓課程。先后擔任過北京新東方學校主管教學與培訓的常務副校長、新東方教育集團產業副總裁及董事長。2000年10月號的美國《時代》(TIME)周刊亞洲專刊專文介紹了該課程的盛況和影響力。
王強先生深厚的教學功力和精深的英文造詣把口語培訓推到了藝術的化境。同年,香港鳳凰衛視臺“名人面對面”主持人許戈輝進行了專題采訪,被許戈輝譽為“新東方明星教師中的明星”。2001年4月香港有線電視臺進行了課上現場英文采訪。2001年5月,韓國國家電視臺進行了英文采訪。
王強先生在中國首創的“美語思維法”在打破英文學習方法的泡沫,改變陳舊的無效的傳統培訓方式從而幫助中國學生迅速有效地提高英文表達力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贏得了中國英語口語培訓界“實力派大師”的殊榮。
2001年由王強先生在新東方領銜主講的“高級口譯班”獲得了學員的空前歡迎。大家眾口稱贊王強先生以其精湛有效的方法為希望短期內攻破口譯技巧的學員指點了迷津,揭示了口譯的規律,并迅速獲得了英漢對譯的實戰能力。
此外,王強先生對英語語音、中英語言對比、中國人學習英語的歷史以及其它語言技能方面均有突出的理論建樹。2001年8月,中央電視臺第九套“對話”(Dialogue)節目兩次就王強先生的方法進行了英文采訪。王強先生完美地道的英語和獨特新穎的觀點征服了電視機前的觀眾。2002年王強先生在北京電視臺留學ABC欄目中主持雙語節目《FROM WORD TO THE WORLD》(從單詞走向世界)。該節目極富趣味性地探討了英語常用表達法背后的文化淵源、進解深入淺出,內容豐富實用,在全國30幾個電視頻道播出后,觀眾反響熱烈,認為這一節目是目前英語學習節目中視角新穎、功力深厚、獨具匠心的力作。
2003年起,王強先生把自己在英語學習各個領域的教學心得進行系統的總結,以使各個層次的英語學習者能有機會領略一代口語大師的超一流的教學風范、無懈可擊的英語實力和快速有效的英語學習法,在較短時間內真正突破英語交流的障礙,能夠準確、流暢、地道地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思想。
至于英語,僅是交流工具而已,但一直以來,我們卻把它當作一門知識來學,以至于學了十幾年,卻不能開口交流。
個人認為,對于英語,只要掌握以下六大技能,即可把握英語的核心:
第一,用英文界定事物的技能。
界定事物是交流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而我們傳統的英語口語教學卻沒有強調過這一點。我們的英語課本經常有這樣的問題:This is a glass? Where is the book? 而很少出現這樣的問題,如:What is a book? What is a glass?其實,當中國人說英語卡殼的時候,大多數情況是你想告訴別人這是什么但卻不知道怎么來界定它。
誰都可以輕易地做出描述:Where is the book? It's on the table . It's on the desk.等。但不是所有人都能界定“書是什么”,所以學英文時要有意識地多問自己“是什么”,然后想方設法回答。
第二,用英文進行解釋的技能,也就是能夠用不同方式表達同一意思。
我們用母語可以自如地交流,原因是當我們說一件事卡殼的時候,我們總能找到另一種方式來表達。而用英文交流時,如果對方對我們所說的不太清楚時,我們就沒辦法換種方式再說了。
其實,只要表達同一意思,使用哪些單詞或句法沒有太大關系。這就引出一個背單詞的問題。許多人只是照著單詞表很機械地背單詞的拼寫和中文意思,并沒有把單詞學活并用起來。其實記單詞應該是這樣的,記一個單詞,還要能同時說出一到兩個它的同義詞、近義詞、反義詞等,這才叫記住了。
第三,用英文描述事物的技能。
描述事物大致可以分為按時間順序描述和按空間順序描述。從時間上來說,美國人習慣“開門見山”:從自我出發,描述時總是把他認為最重要的東西先點出來,然后是次重要的,他不考慮這個東西在時間上按什么順序發生。而中國人則習慣“按部就班”地描述事物,強調壓軸,把最重要的放在最后。這樣一來,按中國人的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給美國人描述東西,美國人很快就失去興趣了,因為他難以確定這一描述中的重點。
從空間上來說,美國人總是由我及外,由里及表的,而中國人通常是遠遠地走來,一步步貼近自我。理解了這些差異,對于英文語法結構的組織就能夠游刃有余了,說起來也才像美國式的英文。
第四,自如使用習慣用語的技能。
習語是一種語言具備某一國家或地區風格的重要因素。通俗地說,就是每個單詞你都認識,但把它們組合在一起,你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通過學習美式英文中的習語,可以深入了解美國文化;而如果能在適當的場合加以運用的話,能讓你的口語聽起來十分地道。因此,積累相當數量的有效的習語是非常重要的。習語可以通過看美國電影來習得。
第五,英文猜測能力,即與對方交流時能夠根據上下文推測對方的意思的能力。
在英語聽、說、讀、寫、譯中,大家一致反映聽、說最難。因為這時候的內容一現即逝,無法慢慢推敲研究。所以猜測能力就尤為重要了。培養良好的猜測能力,需要不斷地磨練。比如,可以每天選一段帶有一些生詞的閱讀材料,快速瀏覽,迅速得出其大體的意思。
第六,養成良好的漢語、英語的雙語轉換習慣。
常常聽到這樣的說法:用英文交流時要遠離漢語思維。個人認為這種說法是錯誤的,一個人的母語是怎么也無法忘記的。語言都是有其共性的,比如漢語和英語的主謂結構就是一致的,不同的是定語、狀語的位置,漢語的定語都在所要修飾的詞之前,英語則將最重要的定語放在所要修飾的詞前,其余的都在該詞后。
因此,學英語時不要認為自己是在學一個從未接觸過的東西而產生無力感,也不要總認為自己的英文程度沒有達到能表達現有的漢語水平的程度而不敢開口。其實,大多數英語學習者所掌握的英語詞匯都足以表達目前的生活和思想了,關鍵在于,不要一開始就想對應的英文怎么說,而是降低自己的漢語水平:先拆解漢語,直到拆解成最小單位,這樣,在每個詞的意思都確定以后,然后才想英語中對應的東西。事實上,把漢語拆成最小單位的時候,英語已經在那兒等著了。
比如,把“我們不是近親結婚”翻譯成英語,看起來似乎很難。現在不管英語怎么說,先拆解漢語。“我們”到底指什么?如果說話的主體是女性的話,她一定會說“my husband and I”。如果是男性的話,他一定會說“my wife and I”。當把“我們”拆解成“my husband and I”或“my wife and I”時,你會發現“結婚”這個概念也表達出來了,因為你不可能稱任何一個陌生的男人為“husband”,也不會叫一個陌生的女人為“wife”。接下來“不是近親”可譯為“are not something”,而“親屬”為“relatives”,“近”為“close”,這樣整句話變成地道的美語原來就是“My husband and I are not close relatives”。
在他的博客上說到英語有以下幾點最重要:
1、怎樣才能告別“啞巴英語”,而讓自己的英語達到能夠進行“交流”的水平呢?
首先,讓我們廓清一個重要的觀念。很多人都對中國英語教學現狀表示不滿,原因是中國的英語教學培養出的是一種“啞巴”英語。我曾對學生說,中國人要是真能發明出一種“啞巴英語教學法”,即學完英語后什么都不會說了,那就太厲害了,因為學了半天最后什么都不會說,那簡直就是一種奇跡。我個人認為中國人學到的并非是一種“啞巴英語”。
不錯,我們花了大量的時間學習英語,學了若干年后,等到真正要開口說話時卻像啞巴一樣說不出達意的話來。造成這種現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我認為,中國人把對英語的學習和其他學科的學習放在了同一高度上,把英語學習當成一種知識掌握,而不是當成技能培訓。這讓我想起莊子說的那句話:“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人的一生有很多東西需要學習,但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學到最重要的東西才會派上用場。
所以說,中國人學英語必須把語言和交流分開思考。換句話說,學習全部語言不是目的。語言浩瀚無際,花一輩子時間也是學不完的。但人在日常交流中所能使用到的那部分語言,不過是語言中的滄海一粟。如果把大量的精力只花在語言學習上,試圖去征服語言的海洋,那我們就把大量的精力浪費了。而學到的東西大多是在交流中用不到的,或者說需要用的還沒有學到手。
所以要學會從語言的汪洋里舀起一瓢能解渴的水,而且要學會舀起哪一瓢,這兩點至關重要。如果從你舀的那瓢水中能看到交流的大海,那就對了。連錢鐘書這樣的大學問家都宣稱他的大作《管錐編》,也就是這個道理。他通過“管”、“錐”看到了整個世界。
2、語言和交流是兩個層次的問題。
語言為表達意義提供了基本的“板塊”,但它并不等于交流本身。學語言不是終極目的,因為語言并不是確定“意義”的惟一場所。也就是說,不要錯誤地以為:我知道了這個詞是什么意思,我在交流中就能運用了。實際上并非如此。
在語言層面上,我們只是對詞義進行了大范圍內的界定,但意義的真正理解在實際交流過程中才能實現。因此我說,所謂的“啞巴英語”其實是指學生學了很多的英語知識,認為每一個詞或短語對應著惟一一個意思,而忽略了在實際交流中意義是變化無窮的,它會涉及到感情、涉及到情景等多種因素。當需要用同一個詞來表達不同的意義時,就不會表達了,因此當然也就說不出來了,這就是所謂“啞巴英語”表現出來的最大特征。
這就像一部交響曲寫出來,不同的指揮家指揮定會產生不同的意思和效果。因為音樂在某種程度上說和語言是一樣的,它是一種在時間中實現的東西,它是流動的,飄忽不定的。語言就是樂譜,而交流是指揮下的現場演奏,關鍵是看現場指揮怎樣去闡釋樂譜。
3、為什么說只有熟悉并掌握了“英語思維方式”才能進行真正意義上的交流呢?
具體來說,交流的全過程由說者(speaker)和聽者(listener)這兩個因素決定。彼此要想準確無誤地理解對方,其中關鍵是兩個人在使用語言剎那間的思維過程或邏輯思維結構是否接近。
舉個通訊的例子:大家使用的符碼都是一樣的,但是為什么我們很難截獲敵方的電報?因為敵方把電報符碼重新定義了。同樣的符碼對我方來說是一個意思,對敵方來說卻是另外一個意思。如果不能接近敵方的思維方式,我們永遠也不會知道敵方符碼真正的意思,所以說我們要去破解它。但我們破解的不是符號本身,而是破解符號后面的“思維方式”,即依某種方式確定的“意義”。
4、究竟“說什么”(what to say),“怎么說”(how to say it)能使我們同native English speakers之間的交流明白曉暢。
這才是學好英語的關鍵,而不是我們中國人之間怎樣用英語交流能懂,因為我們只要學會了英、美人之間交流的思維方式,我們肯定能把英語口語練好,和他們進行無障礙的交流。所以說,我們要想“掌握”英語,別無選擇,那就是一定要學會去read a native English speaker's mind。只要我們掌握了他們的思維方式,我們肯定也就真正掌握了英語。
關于雙語教育:避免誤入歧途
許多家長都很關心這樣的問題,孩子幾歲起學英語比較好?雙語教育有無必要?學英式英語好還是學美式英語好?等等。王強認為,雙語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孩子的語言技能,讓孩子的表達更豐富,本應是一個東西、用中英兩個文本來表達的,但現在許多人關于“雙語”的理解走入兩個東西、兩個文本,各行一套的誤區。
孩子學英語,興趣最為重要,因此家長選擇培訓班時要考查其風格是否活潑,老師的教學是否是互動式的,能激發孩子表達的欲望。否則灌輸式地教孩子幾個單詞是毫無意義的。家長也可適當選些英文原版動畫片給孩子看。
王強認為,語法是語言規律的總結,了解語法有助于迅速了解語言的概貌,因此對于成年人學英語有好處,但對于初中以下的青少年,還是不涉及語法為妙。
至于學英式英語好還是學美式英語好,王強認為,英式英語與美式英語沒有太大區分的必要。必要的是,專注于一種語言風格,讓其純正、地道。
主持人:日常生活中常常會有這樣的情況,一些英語的高手GRE考到2000分以上,一旦開口說話,只能瞪大雙眼,嘴里結結巴巴蹦出三兩個單詞,很多人從小學到中學一說英語就會臉紅心跳,這個問題出在什么地方?今天美語思維學習法創始人王強老師作客新浪嘉賓聊天室,與大家討論美語口語學習的方法,王強老師,歡迎你來到新浪嘉賓聊天室。
王強老師:你們好!
主持人:王老師,你作為一位著名的英語口語教學專家,你教的美國口語課美語思維,很受學生的歡迎,首先我想請問你,你的美國口語教學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王強老師:我澄清一下,我現在不在新東方擔任教學培訓的副校長,只是擔任新東方教育集團董事,現在退出了王強口語。我教學的理念,非常簡單,我始終認為中國同學里“啞巴高手”最大癥結是花了最大的精力和時間,他們只完成了語言層面的學習。外語之所以叫外,是陌生的意思,說陌生是在和漢語相比較,采用的思維方式和我們不同,或者說有很大差異。
因此,學一門外語如果不能從了解對手的思維方式著眼,那么這個外語永遠是外在于你的東西,我的教學理念叫用美語來思維的意思,就是讓英語學習者站在英語學習的制高點,從一開始就把握進入英語學習的最佳狀態,這就是我核心的教學理念。
主持人:你的觀點很新穎。
王強老師:我96年就在新東方倡導這個觀點。
主持人:能否解釋一下語言表層和思維深層是什么意思?
王強老師:首先大家學語言的目的就是兩個字,漢字是“交流”,往往我們中國同學把語言學習的手段和目的混為一談。他們認為我學英語掌握所有語言最基本的元素就足夠了,實際上語言只是為交流打下一定的基礎,是交流賴以傳送的一套符號、系統而已。思維方式事實上才是使這些語言真正變得有生命的場所。
比如說“某個地方”這個詞,老外可以用它代表廁所的意思,和我們傳統意義上學的正而八經的英文是兩個意思,勞駕,對不起,廁所在哪里,我想去廁所。如果不幸地用到“某個地方”這個詞,中國同學認為他是去某地方,換句話說在老外聽的就是隨地大小便的意思,這樣的話,這個交流只是完成了語言層次的交流,也就是說你只是從書本上的英文、字典上的意思,找到了對應的漢語意思,然后把它傳譯過去。但是真正講這個話的時候,對方想什么,我們不知道。這是中國“啞巴高手”最關鍵的所在。
主持人:中西方習慣用法的區別?
王強老師:這還不是習慣用法,之所以我們覺得掌握英語比較費勁,或者我們學了那么多年英文還不能夠順暢表達,是因為我們平常的思維方式和講英文人的思維方式不同,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有區別。舉個例子,我們設想如果英語和漢語的重大區別,就在于詞匯層次,比如說“蘋果”,在這個層面上只是發音不同,拼寫不同而已,學英語的方法再簡單不過了,我出一個英漢對照表,大家全部背下來,你就可以脫口而出,大家覺得這樣不行,怎么回事兒,顯然還有更重要的東西,就是我們缺乏該如何理解講英文的方式?
網友:中國學生學口語最大的障礙在什么地方?
王強老師:我覺得應該練習先把你要表達的思想哪怕先用漢語梳理的非常清楚,然后再把你學過的英文的素材,用你學到的哪些表達法梳理一遍,看是不是有能力表達你的漢語思想,如果這兩個能夠合二為一,我想這時候你再就可以脫口而出了。
中國人練口語進入了一個誤區,事先不知道要表達什么,似乎胸有成竹,然后把學到的英文脫口而出,結果語言超越了思維,思想內容跟不上,中國同學練口語最大的瓶頸應該向準備講演的方法,事先把要表達的東西哪怕非常簡潔在紙上寫出來,這是我表達的意思,然后你再用英文說這之前先做一個基本功,把英文的一些詞語列出來對等一下,然后看這張紙,接著把它變成完整的句子,再找到句子之間相連的詞,這樣出來就能有的放矢,這樣越練越自信,最終突破這個瓶頸。
網友:王老師,你最初在學英語的時候是不是也遇到過困難,有什么經驗可以跟我們分享一下?
王強老師:我當時覺得比較幸運,當時市面沒有任何方法,沒有任何東西,就是一本教材,在沒有方法的前提下,濫熟之后悟道了語感。我當時用了英式英語的教材,靈格風,記得我大學兩年級沒干別的事,就是從口語角度來說天天讀這個東西。不一定是朗讀,默讀也好,細讀也好,半背半讀也好。我把這套教材弄得滾瓜爛熟,每當我熟悉一頁之后就徹底把這頁撕掉,等到我花兩年時間把這套200頁教材撒得精光的時候,忽然發現我腦子里完全就擁有了這本書,而且打亂之后還是擁有,我已經把一本死書變成了活的東西。從此我可以調動任何句子,讓它們在單位時間內可以盡快為我服務,所以我覺得當時我倒沒有太大的困惑,反正沒有太大的反對,也不求捷徑,最后覺得學到很多東西。
主持人:在你學英語的時候,讀和背對你學英語起到很大的作用?
王強老師:我反對背,我反而覺得讀多了會記住的,很多中國同學為了背而背,這是浪費時間的做法,任何東西見了十遍,我讓你記不住,你還很難呢。如果一個你每次都見一遍,讓你死死記住,也很難。所以,我覺得很多中國同學難也就難在他們拿到一本教材或者拿到一本很好的書籍,很少有人能專心致志把這套書籍吃的滾瓜爛熟,所以在學英語的時候,如果過于追求新奇的東西,反而是一個誤區,是一個非常大的誤區。
網友:王老師,你好,你是否覺得在英語口語的學習中,與native speaker一起練習是否有必要?
王強老師:某種程度有必要,你跟native speaker來說,你能夠保證它的語音、語調、語流,你非常適應了。但是我覺得問題在于native speaker跟你交流的時候,它的思想和表達方式是非常和諧的,已經印在你的胸中。我們作為native speaker,頂多熟悉我們現在學到的一些英文句子,但是能不能讓這些英文句子服服貼貼、非常地道,非常到位為我們表達思想服務,就很難說。不是用英語來表達我們思想來說,在這個時候和native speaker交談往往會處于非常緊張的狀態,尤其當我們要談論一個陌生的話題時,會逐漸遠離用英文表達自己思想的境界。在跟native speaker交談之前,按照他們的思想方式,先把今天談話的內容梳理一遍,然后到現場再進行交流,這樣更有效。
我補充一下,native speaker的問題是他們不理解中國為什么這樣,在于他們的表達為什么不能夠到位,他不太清楚這一點,除非你腦子里非常清楚他們的思維方式。這個時候需要這個東西,下一步需要那個東西,最后應該說這個東西,這些爛熟于心中,你面對老外才能達到你所期待的效果。
網友:我是你的學生,聽了你的報告,在說英語的過程中,總得考慮用語是不是準確,這樣肯定會影響流利度。是保證流利度重要還是用詞準確重要?
王強老師:語言的最終目的是交流,交流的所有內容就是表達你的思想。我們學英語要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思想是最終目的,因此準確無疑是你現在練英文的最重要目標,也就是第一要求的重要性。在這個基礎上,如果你能夠非常準確地表達哪怕是不連貫的思想,遠遠比你特別外在好象似乎流暢不準確表達你的思想所達到的目的更有價值。如果把流暢性和準確性列一個孰前孰后的問題,我一定選擇準確、精確,大家千萬不要為了速度追老外,然后忘掉你需要準確表達你的思想,這是相當糟糕的一個練習盲人。像一個人一樣,首先肉體長的豐滿,穿衣服才好看,如果瘦骨嶙峋穿衣服肯定達不到自己理想的效果。追求準確!
網友:王老師,一天花多少時間在英語口語的練習上才能有一定的提高和掌握?
王強老師:不要把一天時間集中在一個時間段,最好早、中、晚分別花點時間。人記憶東西有一個時間段,有的是暫時記憶,像計算機一樣,臨時儲存,所有在硬盤上的東西,那是長期的記憶力,人不斷把這個時間段分的越多越好。分早、中、晚非常好,這樣的話從記憶來說達到目的,從記憶可以達到很深的印記,一天要有三個小時的時間來學習,15分鐘太短了。
網友:我學了好多年,覺得聽力可以,就是開不了口,平時買了很多的學習軟件練了,但是總是覺得單詞、句子不連貫。怎么樣培養出比較和的語感?
王強老師:所謂語感,如果聽力已經很熟練了,實際上應該把聽力首先熟練的內容當做假裝是他自己腦子里要表達的思想。先把這個熟悉的東西面對墻或者面對一個真正的人來把它傾訴出來,因為這些熟悉的東西是不容易犯錯誤的,對一個熟悉的東西有非常深刻記憶的。這樣的話,掏出來了之后,他就會覺得我這些內容表達的怎么樣,聽力已經很熟,意義也非常理解了。他把這些非常熟悉的意義又理解的東西,傾訴出來,這是一個第一次最好的練習。這個東西熟悉過了以后,再試圖表達自己還沒有熟悉的東西,比較陌生的東西,這樣的話,我覺得兩步加在一起,逐漸讓你進入用英語表達的感覺。
所謂語感,你聽過了以后,再說出來非常接近它,語言的感覺,模擬的一種東西。像描紅一樣,像我們練一個字帖一樣,底下放一個臨貼,聽力如果熟了,慢慢重復,慢慢撤貼,把這個貼放在眼前,照著來,終于有一天把這個字拿走。我們按照記憶中的印象把它寫出來,這是三個境界,學口語也需要這三個階段。
網友:非常欣賞王老師的博學,你都喜歡看哪方面的書籍,你怎樣好好消化各方面的知識,形成自己的特色的?
王強老師:我的書籍除了化學、物理這樣的特別專業的理科的書不愛讀以外,凡是科學、哲學,包括神學、文學、政治、歷史、地理、地圖,我都愛讀。這些東西為什么能夠零散讀,最后形成自己的東西,我始終有一個看法。這世界上所有門類的科學也好、文學也好、哲學、歷史也好,他們不過是用自己特有的語言來探討人類共同關心的同一個東西。
在我看來,文學關注的東西和科學關注的東西、歷史關注的東西,其實都是人類最永恒的價值,或者人類永恒的興趣。在這個基礎上,所有的東西都像小河匯集成一個大海,只是支流而已。如果讀書有一個終極的目的,是對人類感興趣,對生命感興趣,對生活感興趣,對世界感興趣,所有的知識匯集在一起,都是幫你在這方面面臨的困惑。
在這個地方,所謂博學實際上指你好奇,你想知道從這個角度我怎么切近這個問題,這個角度你理解了以后,你從那個角度看看這個問題。這是我閱讀大量書籍的基本心態,怎么樣把所有的書不是讀死了,不是讀成書呆子,而是變成對自己有益,對自己人生有益,對自己夢想有益。最關鍵一點,每當讀書的時候,把你和書放在完全平等的位置上探討,在書籍面前,我不認為有更高級的靈魂,只能有更偉大的靈魂,但不一定比我高級在哪里,我從來沒有感覺到這樣。
當你有了這個定位,任何一本書你跟它平等對話的時候,你會發現,如果這個思想你沒有思考過、沒有發現過它自然而然進入你的靈魂,逐漸變成一種營養。讀書我始終認為和我們吃飯沒有什么區別,有些書的內容,我們必須排泄掉,但是留下來一定是有營養的,而人就是在積攢營養,不斷排泄掉與你無關,甚至是非常庸俗的東西之后,剩下來就是讀書的最精華的東西,有一個過濾的東西,養成這個習慣之后你就沉浸在讀書里面,而且書反過來為你人生起到很好的指引。
網友:看原聲電影對學習英語有沒有幫助?
王強老師:當然首先要看哪兒的電影了,不能是印度的電影。英文的原生電影應該有幫助,當年寫生活藝術的林語堂,他曾經在二三十年代,倡導學英語沒有別的辦法,就是看美國電影。但是我要說一下,看電影并不意味著直接就是拿一個片子放下來,和我們實際上意義上看電影不一樣,這個看電影是學習怎么樣來理解這個電影。
因此看電影是學習的一種方式,看電影必須分成精看和泛看兩個階段,一開始一定要關注一部片子,哪怕三個月只看這一部片子,要看到什么程度,每一句臺詞都看出來,不是從字幕上看出來。如果有字幕,把字幕遮住,一定要聽出來,并且寫出來。寫到一個小冠詞“a”的發音都定的非常清晰,你三個月聽這一部,這一部反過來接著聽第二部。只有經過這樣的階段,最后完全徹底作為欣賞和學習交互的看,這三個層次如果要做對了,看電影學英文才進入了境界。否則的話,英文還沒有學,上來就看一部電影,這是看不懂,這樣你對自信、對英文有一個問號,這就要命了。要精看然后再細看。
網友:小孩子的英語怎么教?小孩子什么時候開始學英語最好?
王強老師:小孩子嚴格來說,當你懷孕的時候就可以學,我們現在不僅有科學的論證,而且有實踐。比如我的孩子,當然他在美國出生長大,我從他很小的時候就教他漢語,保證他雙語。小孩子吸收能力非常強,小孩子一定要強迫他從聽和說這兩方面,如果不能說的話,一定要從聽開始強迫他。也就是說切記他應該像我們成年人從語法、背單詞開始,上來讓他聽片子,當然片子要找適合兒童的片子,找一些非常有趣的東西,反復讓他聽,然后告誡他這沒有什么文本。聽多了以后,把聽的東西用嘴說出來。
從這兩個方面強行要求孩子,他第一個不覺得有負擔,他不需要牢記什么東西,不知道這個單詞里面有一個T還是兩個T,會產生興趣,小孩子學英語最關鍵的就是要激發他的興趣。第二個東西,選材讓他聽和說一定是他特別感興趣的,如果小孩子對大自然感興趣,你的片子最好與大自然有關系,反復聽就可以了,他對于風箏手工藝品感興趣,你找一些材料來聽這個,不要聽他不感興趣的東西,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尤其對青年、小孩子來說。
網友:王老師,口語練習有什么好辦法,除了聽磁帶,看原版電影,請你給一些建議?
王強老師:真正口語練習要用嘴來練習。我的意思剛才已經談到過了,口語練習最有效的辦法,把你現在學到的英文梳理一下。你的程度達到哪兒?哪些是你熟悉的詞匯和表達法?對這些東西了如指掌。你在每天選擇一個你要談的東西,也就是說你要傳遞一個信息,這個信息你怎么傳遞呢?像你講演一樣,先把大綱列出來,把點寫出來以后,你琢磨琢磨這個點,是不是有內在的邏輯,這些邏輯是不是按照英文的思維方式構造成的,然后再逐漸把你所學到的英文搬過來,來表達漢語寫出來的提綱。這個過程經過一段時間以后,寫提綱的過程可以變成腹稿,這個打完以后,最后第三個階段就是你現在即時想表達什么,就能迅速從自己的記憶庫里呼叫你的英文,這樣就能達到口語練習的目的。口語練習也有大概這樣三個階段。最忌諱的是你腦子里根本沒有你想表達的思想,就為了說英文,這是永遠看不到長進的。
網友:王老師,聽英語新聞的時候,我能聽懂單個單詞,聽不懂整個句子,聽了后面忘了前面的,這是怎么回事兒,為什么出現這樣的情況?
王強老師:聽新聞有一個問題,因為新聞往往是每天發生不同的東西,所以在單位時間里,它所獲得的信息量都是嶄新的、非常大。如果你的詞匯量沒有達到一定的程度,或者是不熟悉它今天談的話題的話,你就很可能在聆聽新聞過程中收獲不大。我的建議倒是如果你今天要聽現在發生的東西,你最好在網上或者在報刊上預先做一些預習,大概知道現在世界上政治上發生什么事情。你必須從信息的內容上新做到熟悉,然后基本熟悉情況下,稍微遇到一些生詞或者是新的表達法,你就不會太在意,大概內容差不多。這樣類似于我們看電影的感覺,電影讓你寫下來每一句,但是電影你可能懂了,因為那些場景、那些畫面是我們非常熟悉的,我覺得聽新聞應該對初學者有一個預習的過程。
網友:美國情景喜劇對口語有沒有提高的作用?
王強老師:情景喜劇是非常生活化的,任何一個情景需據在學英文當中是非常好地了解美國語言習慣的材料。如果你有這個片子堅持看,光堅持看還不行,如果你現在沒有能夠把每一句臺詞寫出來的境地,其他東西都不要看,你就把它當成老朋友對待,直到老朋友熟濫于心,這樣這部片子會給你帶來非常豐厚的回報。
網友:王老師,你是不是感覺英語的發音和個人本來的音質相關性很大?對于先天音質不太好的人,聲音不好聽,沒有磁性,過于低沉,有沒有在后天經過鍛煉可以改變自己音質,就是說出來口語比較好聽一些的。
王強老師:我首先給你一個自信的消息,我的音質也是后天練出來的。但是大家千萬不要放磁條,實際上聲音的音質,由于我們中國人和講拼音文字為主的人同西方人發音的習慣,往往是有差異的。
我們大部分中國人從音質來說是不如老外的,因為漢語的方塊字是一個一個說完了就完了。拼音文字能夠把整個句子說出來,因此說英文的時候,第一走氣非常長,再加上共鳴就容易形成現在的磁性。大家有沒有辦法練,先天不足是可以的,除了是生理上有問題,如果只是說先天聲音力度不夠,通過迅速完全可以達到。大家知道很多話劇演員,很多歌唱家都這樣練出來,天天練就可以了,具體怎么練,現在國內逐漸有這方面的培訓,大家可以到中央音樂學院書店看看有沒有這方面的書。如何使用聲音,如何產生共鳴,大家不要像歌唱家那樣演唱,只要大概找到例子就可以了。在我看來,就是丹田走氣,爭取在顱腔共鳴,我覺得后天是完全能夠養成的,你應該找一下會唱歌的人,演話劇的演員交流交流,他們怎么發聲的,實際上是這樣的。
主持人:對于歌唱和語言有很多的共性。
王強老師:因為都是靠聲音來傳遞的,這是共同性。
網友:多掌握一些有關美國背景的文化對于語言學習有什么樣的幫助?
王強老師:我覺得文化有廣義和狹義的兩個概念,有特別泛泛和特別專的,美國文化的兩種東西是應該掌握的。
第一個,美國文化中的價值觀,什么叫價值觀?比如我非常具體,美國人是怎么看待時間的,他對時間敏感嗎,他是喜歡未來還是喜歡過去,這些就是他表達他行為背后一些很具體的準則。
第二個,美國人的隨意。美國人是真隨意還是假隨意,美國人的友好,見面樂觀,對你都是和顏悅色,像佛一樣,難道你馬上跟他稱朋友?這是我們需要了解的東西,不是美國的歷史誰當總統,美國黑奴解放運動怎么樣。你應該熟悉美國人感興趣的話題,美國人和英國人不一樣,英國人見面打招呼要問天氣,因為英國的天氣很糟糕,所以出門就打傘,美國大部分天氣都很好,對天氣沒有什么關注,美國人最關注的是籃球,橄欖球、娛樂、電影怎么樣。如果說是娛樂、電影、影視,加上運動,如果你能夠設立一下這個東西,可能在很大程度解決了你和美國人缺乏話題的尷尬感覺,包括美國人賺錢,這些都是美國人喜歡的,你談談比爾蓋茨,談談喬丹,你現在談姚明也可以,美國人也知道姚明,這兩個方面對你是有幫助的。中國同學一談就想把美國文化、整個美國歷史都裝在心中,這是沒有必要的,等你到了美國,真正感觸的時候,你才能真正觸摸到。
網友:王老師,現在英語培訓和英語教學似乎都是培養英文思維方式,訓練讓我們像外國人思維,這種解釋是不是正確?
王強老師:講英文最后一點要歸結到什么東西,就是像不像的問題,或者地道不地道的問題。用什么東西來衡量地道還是不地道,看你講的英文骨子里和英美人講的東西是不是同步的東西。因此,我們傳授英文思維方式,是試圖接近英美人的思維方式,中國人永遠不可能在思維方式完全和他們一致,我們不可能。因為不可能,所以我們產生英文表達自己的思維的尷尬。為了解決這個尷尬,我們必須了解對方的思維方式,只有這樣,在我們講英文的時候,才可能知道什么樣的英文是對方可以理解并且可以接受的。但是他不會影響到我們漢語的表達,我現在在說漢語,如果我講英文,我就英文的方式構造我的思想,但是我認為這兩個都是非常必要的。
網友:王老師,模仿英語節目里的人物對話對自己的英語口語提高有沒有幫助?
王強老師:模仿電影中人物對話,有幾個點必須要注意,這個人物必須符合你。首先從性別上一致。你喜歡這個女性,結果你是男的,結果你模仿一個女的,這個將來你說出來都是怪腔怪調。
第二你選擇模仿對象,他的教育背景應該和你接近。你是受過教育的,不要模仿街邊人的說話,這樣有損你說出的英文體現你的教養程度。另外一個關鍵,在模仿人物的時候,要選擇這個人的英文說的是有品位的英文。所謂有品位的英文,也不要學街邊的英文,如果這個對象是沒有受過教育的,就是在街上長大的,他說英文很俚俗化,你可能很喜歡這個人物,你到美國也不是一個主流上的英文,選擇人物也是關鍵。
另外一個,由于是電影中的人物,或者情景中的人物,都是有一種夸張的說法,因為它是一種藝術化的東西。所以你只是應該模仿他怎么樣表達這句思想,基本語流語調接近就行了。千萬不要太過于喜劇化,跟趙忠祥,他在電視臺講話是一種喜劇化的,要是他下來回到家對他老婆也是這樣說話,那他老婆嚇死了。所以在表達的時候和思想有差異的。
網友:提高自己的聽力是否有很大的思維量作為基礎?
王強老師:不需要,這取決于你選材的關鍵。也就是說你上來就選那些一個詞都不認識的,那你覺得一個詞都不行,練聽力一定要把聽力材料的難度衡量得當。如果是初學者,你練聽力的材料應該是適合你這個層次的材料,不要一上來就直接聽所有的東西。我指的是選材的內容要有區別,要有程度的差異,比如說應該把你最熟悉的東西判斷成最簡單的,哪怕這個用詞可能很復雜。
比如足球運動員最好聽足球,這是你最好的材料。足球運動員如果聽體操那就完了,這是我們中國同學容易犯的錯誤。我非要聽我不熟悉的,結果這個東西本來很簡單也變的很難了。另外,聽力我個人覺得不要適應慢速英語再到快速英語,我覺得不存在慢速英語、快速英語的區分。美國慢速英語是為非英語國家設計的英語,不要說先慢慢就要能夠快,這和內容從簡單到難不是一回事。一個人能夠慢速英語能夠聽懂95%以上,忽然讓他一個正常英語速度的,他可能是零,因為他沒有適應這個節奏。如果這個人上來就聽正常語速的英文,難就這么難了,只是說重復若干遍,挺多內容上難度加大。你開一個慢飛機開熟了,就可以開快飛機了,這不可能,越慢越危險。
主持人:現在還有很多的問題還沒有回答,我最后請王老師給我們總結一下學習的東西,或者你給大家建議一些學習的方法?
王強老師:我覺得教材很難說用哪個,包括我也不愿意介紹我自己的教材,因為任何一個教材都有它的特點,都有它的一套方法。最主要的是你不管選擇什么樣的教材,最大的時間應該花在研究這個教材的體系和方法論上,為什么要編這樣的教材,這個教材每個練習板塊為什么這樣設計,要達到什么目的,這要在編寫說明之中要非常了解。
另外一個,如果大家時間不允許,在網上學習也是非常好的。因為我們時間不多了,對這個熱心網友我說三句話,我認為學英文有三個座右銘,如果按照這個循序漸進就了好。第一個,你夢想可以很大,但是應該從小事做起。這是美國人做事的一個準則,應該把眼光放在最小的地方,不是一個詞匯,三冊書先從第一冊做起,第一冊先從第一段開始,這樣一步一步才能有好處。第二個,如果不嘗試你就不知道你自己究竟缺陷在哪兒,你的潛能在哪兒?最后,大家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學英文和學任何東西都是一樣的,尤其是掌握一門技能,在你熟練掌握這個技能之前,先不要急于炫耀,掌握技能之后,你不炫耀也憋不住了。最后一個,天分是什么,天分就是持續不斷地忍耐,我們看一個電影,《英國病人》,這個病人本身就是忍耐的,所以大家學英文要變成一個“英文病人”。
本文地址:http://www.autochemexpert.com/writing/method/43236.html